
在做好網站營銷的基礎上,依托互聯網的優勢,可以將一個好的企業品牌形象推向客戶的眼睛,讓潛在用戶能夠建立深刻的理解。在做營銷網站的時候,我們必須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做好品牌形象展示,讓客戶能夠看到,并且需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和策劃。 以下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和業務范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2021-05-10 00:16
又一個知名企業玩推手悲劇事故現場的案例。近日,網上發布了一張“中國人壽對其客戶死亡索賠120萬”的圖片。圖中,中國人壽幾位員工面帶微笑,舉著擴大宣傳板和“張某某先生意外身故獲賠付120萬元”保單在街上宣傳。
被保險人不幸去世,卻當眾成為保險公司的“工具人”推手。這種強烈的違和感引來非議,很多人甚至懷疑這是一張惡搞的假畫。
5月7日,中國人壽重慶分公司發布道歉聲明,稱永川分公司在向一名意外死亡的客戶家屬支付大額賠償金時,相關工作人員有不當宣傳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公司已經親自向客戶家屬道歉,辭退了分公司經理,并對其他相關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
在真正的錘下,即使之前網友的批評尖銳,公司也要承擔,羞愧之后更要深刻反思: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生命第一”的價值就失去了?只要你站在客戶家人的角度考慮,你對他們失去家庭成員有最低限度的共情,不會把死者家庭成員的損失當成自己推手。因為生活高于商業,推手無法突破人性的底線。
今年2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人身保險監督管理司發布通知,要求“涉及被保險人的具體理賠案件,不要以噱頭的方式進行公示”,并要求“對被保險人捐助人及時履行理賠服務承諾”。這是監管層為保險公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定義的兩條紅線,也重申了一個常識:向符合條件的被保險人賠付是保險公司的義務,而不是保險公司做慈善,那么推手有什么好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銀監會的要求也說明了現實中有的保險公司正是這么做的。以中國人壽為例,據悉,除此事件外,公司兩個分支機構都在上個月舉行了“賠付現場賠付儀式”和“理賠兌現會”,被賠付的家屬都要現場合影表示感謝,并向保險公司發橫幅。
還有什么比這更荒謬的呢?保險公司按合同賠付,卻要求剛剛失去親人的死者家屬配合做廣告?還是說家屬不這樣配合保險公司推手,就不能順利拿到賠償?這不是空穴來風的猜測。搜索相關新聞不難發現,發現明明符合理賠條件卻遭遇“難以獲得賠償”的案件并不少見。
更直白的說,高調宣傳會給人一種“差不如壞”的感覺,自我美化的初衷變成了“都是同行襯托”,對公司,對整個行業都是一種“自我黑”。
因此,中國人壽對相關人員的處理力度不夠。這種桀驁不馴推手套路的執行者雖然是基層的分支機構和工作人員,但他們的根是“上面”的,板子要打在更高的決策部門和領導身上,基層不能全扛鍋。如果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責任人不能以苦心經營的思想真正反思并做出改變;如果其他有類似推手行為的保險公司沒有恐懼的感覺,沒有盡快改正錯誤,那就又有一次死者玩推手得到補償了。
多年來,全社會的保險意識明顯提高。很多人選擇給自己和家人投保。有些保險公司應該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個商機,更是人們基于信任而產生的期望和信任。遵紀守法,尊重文明道德,是起碼的修養。摒棄總是想方設法吸引眼球,在廣告上大有作為的功利心態,認真做生意,用產品和服務贏得用戶的口碑,才是“正道之光”,才是最好的推手。
最新動態
相關資訊

靚號
此號僅服務老客戶
新客戶請聯系微信